念佛法門-35-持名念佛一行三昧(二)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35
持名念佛一行三昧(二)
正文老師主講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要繼續來跟各位分享念佛三昧的一行三昧,也就是持名念佛法門的「一行三昧」。我們上一集跟各位說明瞭:一行三昧其實是因為念佛的定力轉而參究念佛,進入了這個參究念佛的時候,能夠明心見性,這樣子的一個狀況。那也就是說,一行三昧其實它是念佛定力的展現,所以它是「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並不是把我們的妄想心——把意識心,修到一念不生;也不是像持名念佛在心念心聽的階段,只有嘴巴在唸其實心裡面沒有在想佛,已經入到定境裡面去了。那這個狀況不是一行三昧的前方便所需要的,所以一行三昧其實必須是以智慧為前導的。
我們這一集就是要來跟各位說明,一行三昧的兩個先決條件。也就是說,我們要證入一行三昧之前,必須要先具足哪些條件。就是必須要具足這兩個條件:第一個,必須要先聽聞、瞭解般若波羅蜜;第二個,要有心念心聽、心念心憶的功夫。所以必須要瞭解般若波羅蜜這個了義法;再來必須具足心念心聽、心念心憶,這個念佛定力的功夫。這就表示說,必須以智慧為前導、必須以相似般若為前導、必須先瞭解般若波羅蜜是什麼,然後再來具足念佛的定力功夫。
那我們來看,聽聞、瞭解般若波羅蜜是什麼呢?何謂聽聞、瞭解般若波羅蜜?那這個部分,經常被念佛人所忽略。念佛人經常不想深入經藏,不想瞭解佛法說的是什麼,所以經常說:你只要一句佛號念下去就好了。一句佛號當然是非常殊勝的,但是如果不知道念佛的真正義理在什麼地方,不知道為什麼要念佛,乃至於不知道所念之佛為何,所念之佛是什麼,那這樣子的話就沒有辦法在念佛上獲得大的利益。所以在這邊《大寶積經》裡面,就針對般若波羅蜜這部分,作了一個說明。《大寶積經》裡面說:
【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者,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大寶積經》卷一一六
《大寶積經》這邊就講得非常清楚,說:諸善男子善女人,如果你想要進入一行三昧的話,就應當要先聽聞般若波羅蜜——要先聽聞、讀誦、瞭解般若波羅蜜,然後如般若經裡面所說的「如說修學」——如般若經裡面所開示的如說修學,然後才有辦法進入一行三昧。那進入一行三昧的時候,就是真正的進入了這個念佛的境界裡面了。那念這個實相佛,乃至於念這個真如本體,那就是如法界緣,就是像法界一樣,緣於真如法界一相。這個真如法界一相是永不退的,永不退壞,永不壞滅。這個境界是意識心所不可以思議、所不可以思量的一個境界。那這個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的境界,祂是無所障礙的、祂是沒有相的。那這個是什麼境界呢?這個般若波羅蜜是什麼境界相呢?這個般若波羅蜜就是《心經》裡面所說的「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這個般若理體,就是這個般若心。
《心經》裡面所說的這個心,祂是不生不滅的、不增不減的、不垢不淨的。那很多人聽到這裡的時候,就認為所謂的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就是如剛剛所說的,六祖所呵斥的這些人——認為修到一念不生的時候,這個一念不生清清明明,常照這個境界的時候,這個意識心清清楚楚覺照的時候,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當這個意識心反觀而不起任何念頭的時候,不起任何雜念的時候,就認為這個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但是這還是意識心啊!這個意識心祂永遠還是有生滅的!但是很多人認為這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但是如果問他: 「像《心經》裡面所說的,那你說這個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那我問你《心經》裡面說這個心祂是不垢不淨,那你又如何說呢?」這樣子一下子口掛壁上,一時傻眼,也沒辦法回答。對啊,這個心祂是清淨的啊,這個心祂是清淨的所以祂是不生不滅啊,所以祂一念不生的境界就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從來都沒有一些染汙,怎麼《心經》裡面講說這個心是不垢不淨?不垢的話就是清淨的意思,不淨的話就是這個心還有染汙。那很奇怪了,這個心為什麼會有染汙?這個心在什麼狀況之下,為什麼會有染汙呢!這個就是很多人在看《六祖壇經》的時候,經常說:何其自性不生不滅,乃至於何其自性如何如何,一直到最後,念到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就卡在這邊了。為什麼何其自性不生不滅,能夠瞭解;何其自性祂不增不減,能夠瞭解;那為什麼這個自性能生萬法?那我請問你,這個自性如何生萬法?所以《勝鬘經》裡面說:「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難可了知。」這個跟般若經裡面,也就是《心經》裡面在講的,這個心祂是不垢不淨,是完全一樣的。但是為什麼我們早晚課的時候,天天在誦持《心經》,但是卻有某些人被這個惡知識所誤導,而說這個《勝鬘經》所講的這個是錯的。《勝鬘經》講說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這個是矛盾的,所以這個經很可能是偽經,這個是在謗佛、謗法、謗僧啊!他不知道《勝鬘經》裡面所講的,跟般若經裡面所講的完全是一樣!般若經、《心經》裡面所說的「不垢不淨」這個心,正是《勝鬘經》裡面所講的「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難可了知」。所以《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所說的:
【般若波羅蜜多於一切智智無益無損……。清淨般若波羅蜜多於一切法無所執受】——《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二八六
也就是說這個般若波羅蜜多——這個般若體,這個「智慧到彼岸」的心——祂雖然能夠出生一切智讓我們受用,雖然能夠讓你的意識心、讓你的意根在修行的過程裡面產生了一切智,那這些一切智智對於般若理體來講的話,祂本身並沒有任何的增益,也沒有任何的減損;對般若理體來講的話,並無增益也沒有減損。智慧有增減,是意識心的增減,是覺知心的增減,所以後面才會說清淨般若波羅蜜多於一切法無所執受。也就是說般若波羅蜜多這個理體,祂對於一切法都沒有執——沒有取受,會對一切法有所執有所受的就是我們的覺知心——我們的意識心。所以般若波羅蜜多,於一切智智無益無損。
那這些智慧能夠帶我們從這個下品的妙觀察智,一直到成佛的大圓鏡智,這個智慧不斷的成長,這些智慧全部都是因為這個般若的理體所出生的。但是般若理體出生這個智慧的時候,卻不去執著、執受這些智慧,這個就是我們必須要先瞭解般若波羅蜜祂真正的道理。所以瞭解般若波羅蜜多,就是要先瞭解什麼是第一義,什麼是了義。
那什麼是第一義呢?什麼是了義呢?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了義所講的就是在指真如佛性,就是在指這個般若的理體,也就是般若波羅蜜這個理體。真如佛性就是解脫的彼岸,真如佛性祂本身就是我們解脫的彼岸,但是祂沒有必要解脫,祂本來解脫,祂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祂本來具足本來性、自性性、清淨性、涅槃性的。所以需要解脫的就是眾生的五陰十八界——眾生的五陰十八界、覺知心需要解脫。眾生的五陰十八界繫緣於法界,繫緣於這個一真法界,繫緣於真如佛性的時候,這樣狀況就叫做解脫的彼岸。所以必須要瞭解般若波羅蜜多,才有辦法進入一行三昧。
有些人可能就會問說,那我如何繫緣於法界呢?我又還沒有證悟、我又還沒有明心見性、我又還沒有見自性彌陀,我如何繫緣於法界呢?我如何繫緣於一真法界呢?這個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要先瞭解般若波羅蜜多,必須瞭解第一義,必須瞭解了義法的這個義理。雖然你還沒有證悟,但是必須要先瞭解。譬如說,我們要去臺北玩,你從來沒有去過臺北,但是你必須先看完地圖以後,再往前進,那你去的時候就不會迷失方向。所以先瞭解般若波羅蜜多——這個就是相似般若——先知道般若它的義理是什麼,這樣子在修行的時候,才不會走錯了方向。當你明瞭真如佛性的時候,再如說修學,然後端身正向,繫心一佛,持佛名號,然後突然反觀,在因緣成熟的時候一念相應,覺悟了真如清淨的佛性!那在這個時候,真如佛性時時於持佛名號的時候顯現,那就像如十方諸佛法界,不退失、不壞滅、不可思議、無障礙、沒有相貌,這個就是實相。
這個實相是空有不二的:這個實相是因為有空性的這個理體,所以能夠產生、出生了三界六塵萬法給我們用,雖然祂是空性,但是祂能夠出生三界六塵萬法;雖然祂出生了三界六塵萬法,但是祂從來不去執著,不去分別這個三界六塵萬法,這個才是真正的空有不二。那如果只是求生西方極樂的話,並且不求上品上生,也不求上品中生的話,也不是修一行三昧,這些就不是很相關:也就是說你只是要求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只是要求下品生,或是要求中品生,那般若這部分就不是那麼的相關了。那九品往生的部分我們上一集正偉法師已經做了詳細的說明,所以上品往生,這個上品上生跟上品的中生,必須瞭解般若波羅蜜。那如果不是要上品的上生跟上品的中生的話,或是你不是要修學一行三昧的話,那就不一定要瞭解般若波羅蜜。所以如果要修一行三昧,就應先要瞭解般若波羅蜜是什麼,這樣才有辦法體究念佛,才可能修一行三昧,所以不是單單的只是隨佛方所,專稱名字而已。
所以談一行三昧之前,必須要先聽聞、瞭解般若波羅蜜,這個大前提不能漏掉。如果漏掉這個大前提的話,如果漏掉的話,就算你解巴不斷的唸阿彌陀佛、不斷的唸 阿彌陀佛,也是永遠都悟不了。因為沒有辦法具足了般若的智慧、沒有辦法具足了般若的知見,就不知道如來藏——真如本性,祂是空有不二的這個道理,所以就沒有辦法進入一行三昧。
我們再來說明一下一行三昧的第二個條件,就是心念心聽、心念心憶。那「心念心聽」跟「心念心憶」就是我們持名念佛,要從這個念佛的狀況進入到持名念佛的有相念佛的念佛三昧裡面;那從有相念佛三昧,再進入到一行三昧的無相念佛;乃至於實相念佛。所以《大寶積經》裡面就說:
【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閒,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大寶積經》卷一一六
也就是說要修學一行三昧,除了前面所說的,要具足了知般若波羅蜜的道理以後,要捨諸亂意,必須要在空閒處,也就是說不受打擾的地方——在經典裡面經常說的阿蘭若處——這個地方來修學。那在這個地方:必須「捨諸亂意」——也就是捨離了意識的這個攀緣、捨離了妄想雜亂的這個心;那「不取相貌」,就執持佛的名號——不取佛的相貌而繫心了一尊佛:譬如說你如果是念釋迦牟尼佛就只念 釋迦牟尼佛,念 阿彌陀佛就只念 阿彌陀佛,乃至於你念 觀世音菩薩就念 觀世音菩薩——就繫心於一佛或一菩薩的名號,專稱名字,只有稱名字;「隨佛方所」——就是隨佛的方所:譬如你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就面向西方,念 東方琉璃如來的時候,就面向東方——所以「端身正向,隨佛方所,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在這個時候在一佛的名字上面念念相續。
那「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把念佛的念都攝於六根的其中一根,就是都攝到意根裡面。所以「都攝六根」的意思就是把六根收攝到意根。那「都攝六根」其實還是有深淺的層次:「都攝六根」有無相憶佛,也有有相的憶佛。有相的憶佛一樣是透過有相,把這個有相的念都攝到意根,讓它淨念相繼,讓它憶佛念念相續。那這樣子的狀況,才有辦法慢慢的完成心念心聽,心念心憶的功夫。
當憶佛念念相續的功夫純熟後,就慢慢的能夠進入到心念心憶了。那心念心憶的功夫具足了以後,才有辦法進入體究念佛。那進入體究念佛完以後,才有辦法進入到親見自性彌陀,也就是明心見性。
那這個念佛三昧,有人在問廣欽老和尚,「你有沒有念佛三昧的經驗呢?」廣欽老和尚在這邊開示的時候,就非常精彩了,廣欽老和尚就跟他開示說:他在念佛的時候,有一次在繞佛的時候,就這麼一頓、一頓的時候,就入到念佛三昧(他認為它就是念佛三昧),那往後,以後就三個月這樣子念佛的聲音不斷不斷的圍繞——這個餘音繞梁三月不絕。那這個是一個外國人在問廣欽老和尚念佛三昧的境界,當廣欽老和尚講到說「就這麼一頓的時候」,這個翻譯的人突然之間不知道怎麼翻譯,就把這個翻成叫作「once suddenly a stop」,你不要以為廣欽老和尚他沒有讀書、他不識字,但他馬上制止說:「不是停止哦,不是擋起來哦,不是停起來哦。不是停止哦,而是一頓哦,是這麼一頓哦。」所以這個「一頓」不是停止的意思,也就是說,這個念佛三昧不是一念不生,不是停在一念的那種狀態。停在一念的狀態那個是定境,也就是前面六祖大師所呵斥的:這個定境一念不生它本身不是念佛三昧、不是一行三昧。所以必須要具足了念佛三昧的這個定力,才能夠真正的進入到一行三昧。那在這一行三昧裡面,廣欽老和尚因為這樣子的證悟了實相念佛,也相對的在持名念佛三昧裡面——在實相念佛三昧,持名念佛三昧同時具足。所以這個是實相念佛與持名念佛三昧並修的部分。
那因為這樣一行三昧就能夠如《大寶積經》裡面所說的:
【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大寶積經》卷一一六
《大寶積經》說「一行三昧」,得到一行三昧以後,你就能夠在一念當中見到過去佛、見到未來佛、見到現在諸佛。那這個有很多人可能會有疑問的——過去的佛、現在的佛,有應身佛、有化身佛、有報身佛。乃至於過去的佛已經成佛了,現在的佛正在十方無量的世界裡面說法,所以有祂的應身,有祂的化身,也有祂的報身。就算沒有應身、化身、報身可以觀的話,也有佛像可以見,所以這個是能理解的。但是為什麼這個《大寶積經》裡面說: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呢?那未來諸佛如何見呢?未來諸佛未成,如何見呢?未來諸佛是在什麼地方呢?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佛如何說呢,佛成佛的時候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那什麼叫作「如來智慧德相」呢?如來智慧德相是怎麼樣的一種相呢?為什麼如來智慧德相跟眾生、跟未來諸佛有關係呢?如來智慧德相為什麼會是未來、現在諸佛的相呢?那我們今天時間已經到了,我們這個在下一集再跟各位分享。
祝福各位同修:色身康泰,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林俊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念佛法門-34-持名念佛一行三昧(-)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34
持名念佛一行三昧(-)
正文老師主講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要繼續進行到持名念佛的「一行三昧」。我們上一集有說到,要進入一行三昧之前,必須要具足念佛的資糧,再慢慢的從隨緣的念佛到心念心聽,到心念心憶,這樣子才有辦法慢慢的具足念佛的功夫而進入一行三昧。
那念佛的功夫在我們的念佛法門裏面,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在念佛的時候其實是不經意地念佛。雖然念佛法門是因為 阿彌陀佛慈悲大願,?了要攝受念佛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淨土——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的大願攝受了大部分的人,能夠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乃至於這個五逆十惡的人,阿彌陀佛同樣的攝受——但是如果您念佛的功夫不得力的時候,沒有辦法一心不亂,不但沒有辦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乃至於你要修學一行三昧、要修學念佛的定力的話都會非常的困難。所以有修學念佛法門二三十年的人,如果問他說:「那你念阿彌陀佛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沒有把握啊?」那可以說:「人人有希望,個個沒把握!」我們都知道念佛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乃至於七日一心不亂,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什?會「人人有希望,個個沒把握」呢?那個就是因為功夫不夠的原因!
有人去找廣欽老和尚去請示說:「要怎麼念佛呢?」廣欽老和尚就問他說:「那你是怎麼念佛?」那他就說:「我有空的時候就念佛。」廣欽老和尚就說:「那你跟阿彌陀佛還只是一面之緣而已,並不是能夠真正念佛,所以你要在往生的時候要阿彌陀佛來接引你的話,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這個就是因為功夫不夠的原因!
那功夫不夠心裡就會徬徨。那心裡徬徨就會到處地去逛道場——今天到那個道場去念念佛啊,明天又到那個道場去參加經懺法會,到處地逛道場、到處地跑。慢慢地因為念佛的定力沒有辦法產生,就慢慢地產生了苦惱,學佛越學越苦惱。那到這個時候,大概會有兩種現象:一種現象就退轉了,退回到世間法去,退回到世間法去享樂了,去享受五欲之樂。那另外一種情形,就會開始思維如何轉進,怎麼樣能夠轉進到念佛的法門——念佛更深的法門裏面,能夠得到一心不亂?
那也就是說,我們念佛從原來開始嘴唱耳聽的時候,那這個時候(在念佛的時候),雖然嘴巴有佛號,但是其實心裏面是妄想紛飛的。那慢慢在念佛的過程裏面得到善知識的開示,也知道說那這樣子念佛,心中沒有佛號,只是唸佛在嘴巴這個樣子的話,這個不是真正的念佛,那就慢慢地轉到心念心聽。那心念心聽的時候佛號雖然在,但是不一定在想佛。佛號雖然在心裏面,但是沒有在想佛、沒有在憶佛,那在這個時候,善知識就會慢慢地再引導他,再往心念心憶的方向。那心念心憶的時候,是佛號在,也有在想佛,所以這個層次又比較深一點了。我們前面幾集裏面,就是從隨緣念佛的這個嘴唱耳聽一直到心念心聽、一直到心念心憶,這樣子為各位持名念佛作了一個說明。如果到心念心憶的時候,如果能夠捨棄佛號,只留下憶佛的念——單單的憶佛的念,就是憶佛。心裏面的那個佛號的文字形象,還有佛的形象已經沒有了,只有單單提起一個憶佛的念,這個其實就是無相念佛!那無相念佛,我們在後面會有老師再針對無相念佛的部份作深入的說明,我們就不在這裡作詳細的說明瞭。
所以真正精進持名念佛的人,心裡必須時時有佛號。當你心裡時時有佛號的時候,就能夠信心百倍,所以不會「人人有希望,個個沒把握」這種情形。那信心百倍的時候,無論是睡時在夢中的時候也是在念佛,醒的時候也是在念佛;那這個時候,無時無刻佛號都在您的心中,這個就是持名的念佛三昧!能夠有這樣子的念佛三昧的功夫的時候,才有辦法進到一行三昧的修行。
那什?叫做一行三昧呢?那?什?要修行一行三昧呢?其實一行三昧就是「淨土禪」。那我們先來說明一下什?叫做一行三昧?
《大寶積經》裏面佛怎麼說呢?這個是 文殊師利菩薩問 世尊,世尊所答的話。文殊師利菩薩問說:【世尊!雲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大寶積經》卷一一六。所以這邊世尊就講得非常清楚!文殊菩薩說:「什?叫作一行三昧?」佛就告訴 文殊師利菩薩說:法界一相,就是這麼法界一相,繫緣在這個法界一相的時候,這個就是一行三昧。那這樣子,什?叫作「法界」呢?那什?又叫作「法界一相」呢?那如何才有辦法繫緣法界一相呢?這個我們就必須要瞭解什?叫做「法界」。
那何謂「法界」呢?法界,《大寶積經》裏面說了:「眾生界者即是法界。」——《大寶積經》卷八十七。也就是說,眾生界、三界乃至於眾生界所出生的這十八界諸法,從眾生界所出生的一一界的諸法,這個就叫法界,這個法界是有分別的,這個法界是有差別的。這個「法界」在《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裏面說:「舍利弗!法界者即是菩提……諸法無界故。大德舍利弗,法界、佛境界無有差別。」——《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卷一。那這個就奇怪,?什?這個地方文殊師利菩薩對舍利弗所說的法界,是說法界是菩提,法界沒有界,法界無界故?那法界跟佛境界沒有差別,但是?什?剛剛《大寶積經》裏面說「眾生界者即是法界」?那很顯然這個眾生界它是有差別的,眾生界有三界六道眾生的眾生界,界界都有差別、界界都有分別,那?什?這裡說法界無分別,法界沒有界限,法界無界故?
這個就是在說,眾生都同是具有這樣一個真如本性,從這個真如本性所生。從這個真如本性的理體來看,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本來就是沒有差別的,所以才叫作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個就是在說,法界的一切眾生全部都是從真如的理體,從真如本性所出生。雖然真如本性出生了眾生界,出生了三界六道的眾生界,乃至於三界六道的眾生自己的如來藏出生了十八界讓他來受用,但是祂出生了這眾生界、出生了十八界,無妨祂出生這三界眾生界的時候,祂的理體一樣是沒有分別的。祂雖然出生這些界讓眾生來分別,但是祂本身祂是沒有分別的。所以在這邊《大寶積經》又講了這麼一句話:「自性空界名為法界。」——《大寶積經》卷八十七。也就是說這個本來自性心,本來真如這個自性心、這個空界,就叫作法界。所以法界一相就是在指一真法界的真如一相。一真法界的真如一相,祂才是真正的沒有差別,祂才是這裡面文殊師利菩薩所說的「諸法無界故。大德舍利弗,法界、佛境界無有差別。」——《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卷一。諸佛的境界,還有所有的眾生的境界,從真如理體來講的話,都是沒有差別的,都是這樣子的一個一真法界的真如法相。所以要入的一行三昧,就是淨土禪。
我們說一行三昧就是要繫緣於法界,就是要繫緣於真如法界,繫緣于真如一相,繫緣於這個法界一相,就是繫緣這個法界一相的時候由淨入禪——由淨入禪來證悟這個般若真如,來證悟這個真如的理體。那這個就是透過持名念佛,繫心一佛。繫心一佛也就是說,把你的心專心在一佛的名號上面——譬如說在釋迦牟尼佛的佛號上面,或是說在 阿彌陀佛的佛號上面——那只是在只稱一佛、專稱名字。那只稱 釋迦摩尼佛的名字或是說 阿彌陀佛的名字,這個就是持名念佛。那從持名念佛,從心念心聽一直到心念心憶,然後才有辦法進入到一行三昧。
那一行三昧可以求明心、可以求見性,也就是明自本心、見自本性,這個就是進入了實相。也就是說一行三昧是可以從有相的念佛進入實相念佛;不但可以從有相的念佛進入實相念佛,而且可以求生極樂世界,可以求生極樂世界(極樂國土)上品上生。所以一行三昧它的功德不但是能夠透過持名念佛進入到體究念佛,直接從有相念佛進入到無相念佛來進入一行三昧,進入到可以求明心見性,進入到實相的境界;不但如此,而且可以求生極樂世界極樂國土。那這個就是我們上一集裏面所說的,永明延壽禪師所說的:「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在經典裏面我們經常用老虎、獅子來形容這個法的威德,所以老虎跟獅子本來就是非常威猛的,那如果再加上戴上角的話,那這個又是更威猛,所以「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世作佛祖。」也就是說,如果能夠直下明心見性,這個從淨土進入禪,禪淨本來就是非一非異的;如果明自本心,能夠明心見性,那現世當然就能夠成為諸人之師。因為這樣子的功德,也能夠成就未來的佛果。
所以一行三昧是從有相直接進入真如實相的,就是從有相直接進入真如實相,所以是繫緣真如法界。繫緣在真如法界裏面,就是能夠明心見性,也就是禪宗所說的見到了「自性彌陀」。那這個是大心菩薩所修的,這個不是聲聞人所修的,不是聲聞種性只求自己了脫——自己解脫的自了漢,所能夠修的,所以說是大心菩薩所修的。大心菩薩?什?要修這樣子的法?就是為了要利益一切眾生,也就是要自度度他、自利利他。
這邊我們必須要再說明一下,就是說:一行三昧其實它本身是因為智慧所得的,所以它是因為念佛的定力,能夠透過念佛的定力來參究,來達到明心見性,所以它不是定境——定力跟定境其實是有很大的差別的。所以這個一行三昧它本身就是般若,一行三昧本身就是屬於體究念佛的一環。
所以《六祖壇經》裏面,六祖怎麼說呢?他說:【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淨名雲:「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六祖壇經》卷一。六祖在這邊說,一行三昧是在一切的行住坐臥當中「常行一直心」,「常行一直心」這個叫作一行三昧。那接著再說明:什?叫作「一直心」呢?如何「常行一直心」呢?他說「淨名雲」——「淨名」就是維摩詰大士,維摩詰大士是等覺菩薩——所以借用了 維摩詰大士在《維摩詰經》裏面所說的(維摩詰大士說):「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
那什?是直心呢?直心就是指我們這個真如理體。我們這個般若的體本身就是道場,本身就是淨土,所以《維摩詰經》裏面才會說「心淨則佛土淨」。但是意識心永遠都沒有辦法是直心,意識心永遠祂會是緣於三界六塵萬法,所以祂不是直心。真正的直心就是在指我們這個真心,指我們這個真心理體,這個真心理體祂是直心——祂雖然不入三界六塵萬法,但是祂能夠了眾生心行,那祂是直心!所以真如直心不執著於三界六塵萬法,但是不是一念不生,不是把你的意識心修到一念不生,修到一念不生都沒有妄想的時候,這仍然不是直心。因為把你的意識心修到一念亦不生,修到沒有妄想的時候,這個永遠都是妄心,永遠都不是我們所要求見的自性彌陀,永遠都不是我們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的那個「如來藏」,不是禪宗所說的那個真心,不是禪宗所說的這個真如心。所以這個直心指的是真如心,不是意識心把祂修到一念不生!
那有的人就執著:必須把這個意識心修到一念不生。譬如說:「念佛呀,念佛你就是要念到不要執著、不要分別,把它放下,全部都把它放下;修行的時候就是不要執著、不要分別,要放下,當下就是」。當下就是什麼?當下就是妄心!這個當下本身就是妄心!這個妄心祂本身就是生滅的心,不是維摩詰大士所說的這個直心,也不是六祖慧能在這邊所說的「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的這個直心。因為這個心永遠都是生滅的,永遠都是住於三界六塵萬法,所以祂是「有住心」。《金剛經》裏面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在指這個心。「應無所住」就是在指真如心,祂能夠映出三界六塵萬法,但是祂又不住於三界六塵萬法;能夠住於三界六塵萬法的心,就是這個意識心,住於三界六塵而不斷地受用五欲,這個就是意識心。
但是偏偏很多人執著「不要執著,不要分別,放下一切」,那這樣子的一念不生,要修行修到一念不生,說這樣子的狀況就是念佛三昧,乃至於說這樣子就是念佛心,乃至於說這樣子就是明心見性。那這個,六祖在後面這邊又說的:【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六祖壇經》卷一。六祖在這邊說得多清楚!他說這些凡夫迷人啊——迷悟的人,執著這個法相,執著這個不分別、執著這個一念不生、執著所謂的放下,執著所謂的「不要執著」的這個心,認為這樣子的時候,就叫作一行三昧。所以六祖在這邊說「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執一行三昧」,執怎麼樣一行三昧呢?說「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就是說,這個一行一般的人認為,一行三昧就是坐在那裡不動,坐在那邊打坐一念不生,乃至於在那邊念佛念到入定去了而「妄不起心」,都沒有起任何的雜念,沒有起任何這個妄想心的時候,那這個叫作一行三昧!但是這個六祖大師又怎麼說?「作此解者」——如果作這樣子解釋的人,「即同無情」——就是猶如木石,猶如冷水泡石頭一樣,就像無情一樣;如果執著這樣子的一個狀態,就是像無情一樣,這是障道因緣,這會障卻了我們修道的因緣。
所以一行三昧其實是定力的展現,是「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卷一。修學一切佛法,乃至於修學一切念佛法門,其實還是必須以智慧為依歸。不管你修學任何的定力、不管你修學禪法、不管你修學念佛,乃至於你要修學的這個聲聞解脫道,也都必須以智慧為依歸。必須以智慧為依歸所發起的這個一行三昧——所發起的一行三昧的這個定力,這個才是真正我們要修學的方向;而不是要去修學到一念不生,因為一念不生就如六祖大師所說的「即同無情,是障道因緣」。無情跟障道因緣對修學佛法是完全沒有幫助,反而是阻礙的。
好!那我們時間今天已經到了。祝福各位:色身康泰,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林俊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念佛法門-33-持名念佛的層次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33
持名念佛的層次
正文老師主講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這一集要正式進入到持名念佛的漸次進修。我們上一集說到持名念佛必須要漸次進修,也就是必須要一步一步的往上修。漸次進修的次第我們在這邊分為:隨緣念佛,再來就是心念心聽,還有心念心憶,到最後進入一行三昧。我們上一集有說如何的漸次進修,而且為什麼要漸次進修。因為人的根器有不一樣——有上上根人、還有中根人、還有下根人。但是持名念佛,它是三根普被,利鈍兼收,所以它是攝盡了上根人、中根人、還有下根人。所以必須要漸次的進修,才有辦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乃至於能夠得到念佛三昧。
《蓮宗寶鑒》,上一集我們所說的:根器好的人能夠識自本心,能夠明心見性,能夠直下自悟,能夠親見自性彌陀,能夠見到如來的無所住、無所依的最上乘的境界,但是這個是萬中無一的人。那如果能夠依止世尊的教誨,能夠漸次進修的話,就能夠如永明延壽大師所說的:「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其實永明延壽大師講這首偈的時候,前面還有一句叫作:「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世作佛祖。」也就是說,如果你能夠當下直下自悟的話,能夠明心見性的話,現世就能夠為人師,來世因為這樣子的功德、這樣子的願力能夠成佛作祖,這個就是永明延壽大師這個偈其中的一句。
那我們現在就來談一談:什麼叫作漸次進修?漸次進修有:隨緣念佛、心念心聽、心念心憶、一行三昧。這是我們要說明的持名念佛的四個次第。
什麼叫作隨緣念佛呢?我們從隨緣念佛到心念心聽,到心念心憶,一直到一行三昧,一般人的念佛大概就是從隨緣念佛開始。什麼叫隨緣念佛?就是平常的時候,只是依著自己隨興來念佛,依著自己念佛的因緣來念佛。平常持名念佛:晚上沒睡好,沒精神的時候就不念了;今天心情不好,也不念了;當他走在路上往往看看櫥窗,看看周遭的廣告招牌、看看人,碰巧經過的佛教文物店正播放著佛號的時候,才想到「唉!又聽到佛號,又想到要念佛了。」心裡才跟著又念了幾句,突然看到一輛名車呼嘯而過,心又被轉了,就看著「這個是保時捷嗎?這個是BENZ嗎?」就是這樣一直被這些境界所轉。一顆心就像孫悟空一樣一個筋斗雲、十萬八千里,在那邊翻來覆去,翻來覆去,沒有一刻能夠安住於念佛的心上面。就算是每一周的共修,每一周共修的時候到道場去念佛,也是隨興參加,看到今天下雨了,就不想去了;看到下禮拜風大了,也不想去了;寒流來了,也不想去了;到下一個禮拜,看到太陽太大了,又不想去了;終有一天,不冷也不熱,決定念佛,這個就是隨緣念佛、隨興念佛,也就是隨著他所遇的因緣、所遇的人,隨興的念佛,沒有一個止住的地方,翻來覆去,沒有止在一個念佛念的地方。就像孫悟空的心一樣一個筋斗雲翻來覆去,翻來覆去,所以一直沒有辦法成就念佛的功德。
為什麼會停留在隨緣念佛的階段呢?是因為對於真實的佛法,還有了義的佛法沒有真實的瞭解,所以還沒有正信。這種人是因為有人教他念佛,他因為念佛能夠暫時得到心靈的寄託、能夠得到心靈的依託,就跟著念佛了。有的人是因為家裡有家屬往生,有人去助唸,助唸完以後也跟著隨興念佛了。因為念佛能夠利益自己的眷屬、自己的家人,也隨興跟著念佛,沒有一個依歸,對世間的五欲——這種人對世間的五欲非常的貪著,還是很貪著。這五欲是哪五欲呢?也就是「色聲香味觸」,還有「財色名食睡」。也就是:貪著外面的財物、貪著外面的物質、貪著身外的名聲、貪著身外的飲食、貪著睡覺。這個就是「外我所」的貪著。再來就是對於五欲的貪著——另外一種五欲的貪著,也就是「色聲香味觸」的貪著,也就是對於「眼耳鼻舌身」的覺觀的覺受的貪著——眼睛貪著於色塵、耳朵貪著於聲塵、鼻子貪著於香塵、舌根貪著於味塵,乃至於身根貪著於所有的這些觸感、這些覺觀。貪著在這種「色聲香味觸」的五欲,貪著在這些「財色名食睡」的五欲,這個就是對於世間五欲的貪著。因為貪著於五欲,所以也會愛戀眷屬、愛戀財物、愛戀虛名、愛戀權力,所以只是隨順世俗的法,和世俗人一樣在五欲中打轉,所以不能專心念佛。往往念佛念到一半的時候,就想到自己的眷屬。譬如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念念,念到一半就想到,「唉呀!我的乖孫子,怎麼還沒有放學啊?」念佛、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佛念到一半,「唉呀!」突然想到,「今天股票到底是漲了還是跌了啊?」就是因為這樣子,用這種心在念佛,所以心一直沒有辦法安住,永遠都會貪戀於眷屬、貪戀於財物、貪戀於虛名、貪戀於虛有的權力,所以沒有辦法專心的念佛。
這種人他並沒有求生極樂的想法,他只是聽人說「念佛可以平安,能保佑我不出車禍,能保佑我沒有橫難」,就是因為這樣子而念。念佛可以為自己,或為家人求得平安,只是因為這樣子求世間福的這樣的念頭來念佛。這樣的人基本上,他的根性、他的志願都不是很安定的,所以念佛的時候也經常換方法,換來換去。有時候聽人家說持名念佛很好,就跟著持名念佛;有的人說觀像念佛很好,他就跟著觀像念佛;一下子又聽說觀想念佛也不錯,就跟著觀想念佛,其實他根本不知道怎麼觀像也不知道怎麼觀想;一下子又聽到持名念佛的心念心聽是一個很好的轉折,就急著要去作心念心聽的功夫,其實他沒有把持名念佛真正的功夫把它念好的時候,根本沒有辦法作心念心聽的功夫。所以不斷的換,不斷的換,每個方法都淺嚐即止,所以一無所成。
這種狀況之下,我們如何從隨緣念佛,如何轉進到心念心憶呢?如何轉進到心念心聽呢?
隨緣念佛要如何去轉進?第一個必須要先瞭解:為什麼要念佛,也就是必須要探求念佛的真義,不是只停留在念佛就是為了要身無橫難、心靈平安。也就是說除了追求身無橫難、心靈平安之外,已經慢慢的知道念佛可以求生極樂,念佛可以生起定力,念佛可以獲得解脫,念佛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等等的好處,所以開始真正的想要發心、真正的想要發願、真正的想要在念佛的功夫上面去用功。那這個就是從知道彌陀世尊的功德,知道 彌陀世尊悲願廣大無邊,知道極樂世界依正二報殊勝莊嚴。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殊勝莊嚴,指的就是說極樂世界的環境沒有像我們娑婆世界的這些苦:極樂世界沒有冬天、沒有夏天、沒有寒暑,不會很熱也不會很冷;極樂世界的飲食隨想即至,吃了以後自然能夠化去;極樂世界也沒有大小便利,所以沒有大小便的這個問題;也沒有柴米油鹽,所以不用煮飯,也不用種菜,沒有我們娑婆世界為了生活所需要的柴米油鹽的這些煩惱;這些所需要的飲食乃至於我們所想要的溫度,所想到的這個境界都是一念之間它就有了。在極樂世界並沒有生、老、病、死,在天界天人還有五衰相現,但是極樂世界沒有生老病死,一直等到離開極樂世界。所以「念佛」除了可以沒有橫難以外,還可以獲得念佛求生極樂世界、發起定力、獲得解脫等等的好處。也就是說從彌陀世尊的功德乃至於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的莊嚴,知道了念佛的這些功德、念佛的好處,所以慢慢的發起了念佛的心願、念佛的信力。
再慢慢的知道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前,必須要隨緣、緣分、緣力消除舊業,也就是必須「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殃。」所以這個時候就會真心的懺悔、發願迴嚮往生極樂。也就是這個樣子,所以能夠真正的真心的去發願、去懺悔,去懺悔過去的業障,來發願迴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這樣子慢慢知道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的莊嚴,也知道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隨緣隨力的消除業障以後,就慢慢的具足了正信;那因為有了正信,就慢慢的發起了正願;也因為有了正願以後,才願意努力的於正修行上面、逐漸的從隨緣念佛就能慢慢的轉入心念心聽了。
那什麼叫作心念心聽呢?也就是說,當我們每天心裡默念佛號,默念的同時會聽到自己心裡念佛號的聲音,就是心念心聽。也就是說猶如餘音繞樑,就是像念佛的時候,聲音像錄音機一樣不斷的在心裏面一直播放、一直播放,就有如「餘音繞樑,三月不絕」。就是每天因為念佛的功德,因為信力、願力還有功夫行門慢慢具足了以後,每天心裡默念佛號,默念的同時慢慢能夠自己心裏面也能夠聽到心裏面的佛號,這樣子就是慢慢的進入了心念心聽。
那從隨緣念佛轉到心念心聽,有什麼好處呢?心念心聽可以以念佛、以佛號來消除妄想、以念佛來消滅煩惱、以念佛來消除過去生無量無數的罪業。因為念佛不斷、佛號不斷,所以想佛的念不斷,因此可以在第八識裡不斷的種下淨業的種子,就是因為這樣子的緣故,能夠消除煩惱、消除妄想、滅除過去無量無數的罪業——這個就是所謂的「念佛一句,罪滅河沙」!那再來,心念心聽還有哪一個好處呢?心念心聽的時候,當你達成心念心聽的這樣子的念佛功德,十方諸佛都會護念,本師釋迦牟尼佛更是慈悲護念,阿彌陀佛更是慈悲護念。以前就有人因為念佛的時候,身放光明,所以惡鬼就遠離,沒有辦法來遮障他,沒有辦法來障礙他。那這個心念心聽慢慢成就的時候,就能夠成就有相的念佛三昧。
那什麼叫作成就有相的念佛三昧?如何透過心念心聽來達成有相的念佛三昧呢?就是念佛精進的時候,可以藉著心念心聽,念到一心不亂。在夢中的時候,也是在念佛,醒來的時候第一個聽到的也是在念佛,耳朵裏面彷佛佛號不斷,就像剛剛說的——就像錄音機不斷的播放、不斷的播放,佛號不斷的播放、不斷的唱誦、不斷的唸下去。那這樣子法喜充滿,就不會與人吵鬧,言語動靜很安詳,心裡就會很安定,那命終捨報的時候還是佛號不斷,知道自己一心不亂,必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心念心聽能夠成就這樣子的一個念佛功德,能夠成就這樣子的一個殊勝的好處——能夠消除眾生的妄想,能夠滅除煩惱乃至於能夠得到有相的念佛三昧。
那為什麼這個叫有相的念佛三昧?因為他還是透過心念心聽,也就是說,心念心聽的過程裏面,其實還是有意識心的心相,而且這個意識心的心相比無相念佛的意識心心相還要粗,所以它還是屬於有相的念佛三昧。那無相念佛本身其實嚴格說來,如果(就)意識心來說,還是屬於有相的念佛,只是因為遠離了語言文字、遠離了形相,所以它叫作無相念佛。那這個後面,我們有老師會來對這個部分作詳細的說明。
心念心聽什麼時候可以轉進心念心憶呢?如果我們修學心念心聽,善根深厚,慢慢的在時節因緣成熟的時候,就會檢討、會注意自己心念心聽的時候,有沒有在憶佛呢?心念心聽的時候,有沒有在想佛呢?詳細觀察後,就會發覺心念心聽的時候,憶佛的念並不是很清楚,而比較偏於定,這個就比較偏向於一念不生。這個部分其實他的功夫已經很好了,如果能夠觀察到這裡,心其實已經很細膩了,才能夠觀察得出來。當他打坐心念心聽的時候,往往會入定;雖然口中仍在唱著佛號,但是心已入定了,也就入到相似於一念不生這個境界。
所以能夠觀察到這樣,其實他的心已經很細了!大部分的人心念心聽的時候,根本沒有辦法入到這樣子的一個心念心聽的這個定的境界裏面去。就算能夠入到這樣子的一個心念心聽的定的境界裏面去,也不一定能夠觀察得到他是不是有在憶佛。根器比較好的人、善根因緣福德比較好的人,就會從這邊觀察到是不是有在憶佛,慢慢從這邊就轉進憶佛的念;當他觀察分明後,確定沒有錯了,從這裡開始注意佛號不斷的時候憶佛的念在不在,那逐漸進入了,心念心聽的持名念佛從這裡慢慢的進入了心念心憶。慢慢進入心念心憶以後,就能夠在行、住、坐、臥當中藉著心中不斷的佛號,維持心中憶佛的念不斷,這個就是從心念心聽慢慢的進入心念心憶。
那心念心憶完以後,到最後就是完全是憶佛的念,不會再入定了。因為他的能觀、能念、所念都能夠完全清楚的返觀覺照:憶佛的念到底是在不在?所以不會再入到一念不生的這種定的境界裏面去,那這種功夫就比較深了。一般持名念佛的人,能分別觀察到這種地步的比較少。如果每天在行住坐臥當中不斷心中的佛號,並且憶佛的念也隨著佛號不斷,就可以準備修學一行三昧了。
所以心念心聽、心念心憶,其實就是要修學念佛三昧最主要的一個基本的一個前方便。如果沒有心念心聽,沒有心念心憶的這個修學念佛三昧、修學念佛定力的這樣的功夫,是不可能進入一行三昧這個念佛的修行!因為一行三昧其實就是已經進入了體究念佛,也就是禪門的參禪,也就是說透過念佛法門來參禪。所以要進入一行三昧之前,必須要先能夠完成心念心聽,還有心念心憶,必須具足這樣念佛三昧的定力、念佛三昧的這樣子的功德,然後必須要深入的瞭解了義法,必須要深入的瞭解般若的道理。雖然還沒有證悟般若,但是要完全的確信:每一個眾生的生命本體就是真如本性,每一個眾生的生命的根源就是真如本性。必須要深信了義法,必須要深信了義法以後才有辦法進入一行三昧!
我們下一集就要準備跟各位說明一行三昧的修學,今天時間已經到了。祝福各位同修:色身康泰,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林俊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念佛法門-32-念佛三昧--事理一心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32
念佛三昧--事理一心
正文老師主講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要正式進入念佛三昧之入門與修證。我們上一集裏面把要修學念佛法門,對於念佛法門之殊勝還有前方便做了一個回顧。我們知道念佛法門的前方便,最主要就是要具足三種資糧,也就是要具足信、願、行。信、願、行是修學念佛三昧非常重要的資糧,如果沒有信、願、行這三種資糧的話,要修學念佛三昧就非常的困難。
我們來看一下:什麼叫做念佛三昧呢?念佛三昧就是以念佛功德力將心制於一處,所以又名「一心」。譬如說《阿彌陀經》裏面所說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佛說阿彌陀經》卷一
這裏面就講到一心不亂,就是制心一處、一心。這一部分,一心不亂又有好多個層次,一心不亂有不同的深淺層次,一心不亂至少有二個層次。有哪二個層次呢?第一個就如《大乘集菩薩學論》所說的:「一心不亂,是名定根。」也就是說,一心不亂是因為念佛或是修學定力來的。因為念佛而產生定根,因為定根而有定力,所以一心不亂的意思就是定根,就是由定根來產生定力,這是《大乘集菩薩學論》裏面所說的。
那我們再看看《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裏面所說的,如何是一心不亂呢?《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裏面說:「觀謂如實見法,止謂一心不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百六十八。什麼叫做「觀謂如實見法,止謂一心不亂」呢?這裏面就牽涉到實相念佛的功夫了。也就是說「如實見法」——那「法」是什麼東西呢?法就是指如來藏,就是指真如本性。所以由般若經裏面來看的話,一心不亂很顯然是指:因為明心見性,事修、理修能夠具足,理事圓融而產生的一心不亂!所以說「觀謂如實見法,止謂一心不亂」!
所以我們說一心不亂至少有這兩個層次。所以《大乘集菩薩學論》裏面說的「一心不亂,是名定根」,就是「事一心」,也就是透過念佛法門的權巧,達到事修的一心不亂。那另外一個一心不亂就是指「理一心」不亂,也就是《般若波羅蜜多經》裏面說的「觀謂如實見法,止謂一心不亂」;也就是因為明心見性,親見自性彌陀所發起的功德,能夠如實見法,如實見所有的眾生之真如本性,因為親見真如本性而能夠止于一心不亂,這樣子的這個觀法就是,事一心不亂還有理一心不亂具足雙修。
所以說,「事一心不亂」就是像持名念佛或是觀想念佛,或是透過無相念佛,這三昧成功的時候,在這三種念佛的三昧成功的時候就產生了定力,那在動中住於定中,動中也不離定,這種念佛所生的定力就是「事一心不亂」的念佛三昧。也就是透過持名念佛,透過從隨緣念佛到心念心聽,到心念心憶,一直到念佛不斷,那念佛不斷的時候,就產生了念佛三昧的功德力;或是透過觀想念佛,或是透過無相念佛,來達成這樣念佛的「事一心不亂」的功夫,那這也就是「事一心不亂」的念佛三昧!
那什麼叫作「理一心」呢?「理一心」就是剛剛《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裏面所說的,那就是說,如果已經到了實相念佛的地步,時時刻刻能夠觀照自性彌陀,時時刻刻看見自己與一切有情眾生的佛性在顯現,不失世間的雜事——這個我們稱之為「理一心不亂」,也就是「理一心」的念佛三昧!也就是說因為明心見性,所以親自看見了自性彌陀,親見了自性彌陀,所以已經到了實相念佛的地步。因為能夠時時觀照自性彌陀,時時刻刻看見自己與一切有情眾生的佛性,無時無刻的在顯現而不失世間的雜事,在這個過程裏面,我們稱之為「理一心」的念佛三昧。
我們經常聽到有善知識在說:「一句佛號概括事理。」什麼才是真正的「一句佛號概括事理」呢?我們從前面的說明可以知道,「事一心不亂」就是事修,事修的意思就是指念佛的各種方便權巧法門,也就是透過持名念佛、觀想念佛乃至於無相念佛這些權巧的方便法門,來達到一心不亂的這種境界。那什麼叫作「理一心不亂」?就是剛剛所說的,理就是般若,般若就是真如本性,悟明真如本性以後所發起的智慧。那般若智慧也就是自性彌陀,就是禪門所講的真如佛性、本地風光,還有菩提涅槃;就是因為親見了自性彌陀,所以能夠親見本地風光,能夠親見真如佛性的本體。因為安住於真如佛性的本體所發起的念佛的三昧,這樣子叫做「理一心不亂」。所以「一句佛號概括事理」,是必須明心見性完了以後,因為能夠照見這個真如本際的本來無生,安住於真如本際的本來無生而發起了念佛三昧,而且跟事修的念佛三昧非一非異;不是說只有事修的念佛三昧達成的時候,就可以說「一句佛號概括事理」。所以明心見性的人念佛跟一般的人念佛,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一樣,明心見性的人持名念佛一樣透過嘴巴,乃至於心念心憶在念佛,一般人的也是這個樣子,但是所不同的是明心見性的人在念佛的時候,還具足了「理一心不亂」,具足了般若智慧。所以到這種境界,才堪稱為「一句佛號概括事理」!要不然,如果沒有親見自性彌陀,而說「一句佛號概括事理」,這是妄說,而且有高推之嫌。
那有哪些念佛法門可用來修念佛三昧呢?《華嚴經》裏面卷六十二所說的,德雲比丘為了善財童子所說的念佛法門,大概有二十二種之多;這些念佛法門都是極甚深的!德雲比丘為善財童子所說的念佛法門有這麼多種,這麼多種的念佛法門都是極甚深的,所以念佛法門不是單單只有一種,不是像有些善知識所堅持的說:「念佛就是只有持名念佛!」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執著己見,不要自己對於念佛法門不知轉折,不知道持名念佛還有無相念佛,乃至於體究念佛,乃至於實相念佛,乃至於就算持名念佛的話,也是由隨緣念佛、心念心聽、心念心憶,乃至於進入持名念佛的一行三昧,這個當中都有很多的轉折,不是只有單單的持一句佛號就能夠完整念佛的功德。所以不要自己對於念佛法門不知轉折,而喪失了念佛的大利益!不但喪失了大利益,喪失大利益已經屬於愚癡了,如果再貶抑或毀謗自己所不懂的甚深念佛法門,那這樣子恐怕未來難以免除謗法的重大惡業。
有人說:「末法時期,談什麼無相念佛呢?談什麼體究念佛呢?只要執取一句佛號,念得清清楚楚就好了!」這個就是在毀謗、在貶抑其他的念佛法門,那這樣子的話,就會貽誤眾生,也會耽誤自己。我們說,把一句佛號帶得清清楚楚,這個其實只是持名念佛的非常粗淺的層次而已;如果執持這樣的一個層次,就是念佛的全部,那就是貽誤眾生而且自誤誤人!所以念佛不只是持名念佛,而且他們說末法時期,為什麼是末法呢?法,法爾如是,為什麼會有末法呢?是人末而不是法末!所以執著這樣子觀念的人,其實就是因為人末,所造成最主要的這個結果;而且因為自己人末,所以造成了法末,所以才會帶來末法的時期。
那我們對於念佛三昧的入門跟修證,有多少的念佛法門要在這邊介紹呢?我們在整個念佛三昧的修學入門與修證裏面,要介紹的有幾個念佛法門:第一個,持名念佛法門;第二個,觀像念佛法門;第三個是觀想念佛法門;第四是繫念思惟念佛法門;第五個是因地的無相念佛;第六個是體究念佛;第七個是果地的無相念佛;第八個是實相念佛。這些念佛法門我們在後面的課程裏面,有很多老師都會陸陸續續地為各位說明這些念佛法門。
我們現在就進到持名念佛。什麼叫做持名呢?持名就是執持名號,用持念佛的名號來憶念佛菩薩的修行法門。也就是說執持名號用口持,或是說用心來持,也就是說用憶持來念佛,用嘴巴持名,乃至於透過嘴巴持名的過程裏面來完成心念心聽、心念心憶來憶持佛號。持的意思就猶如像我們手拿著東西一樣,就是持受住,也就是說嘴巴或是心裏面持攝著佛號,用持念佛號來憶念佛菩薩的修行方法。
世尊為何會說持名念佛法門呢?就是因為末法眾生沒有辦法,不方便、不容易修定,所以特別說了這個持名念佛。也就是說透過我們口持、透過心持,能夠來修學念佛法門的一個非常方便的法門。世尊因為末法時代眾生的根性,所以宣說了這一種的方便法門;為了末法時代的這些眾生——因為根性不足,不容易修定,所以來宣說這樣的一個念佛的方便法門。在佛法即將滅盡的時候,世尊以祂的佛力來加持,讓這樣子的法門在這個世間多留一百年。也就是,能夠讓所有的眾生,讓這個鈍根、利根的眾生,讓下輩的眾生、中輩的眾生、上輩的眾生都能夠靠著持名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佛說無量壽經》裏面就說:【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湣,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佛說無量壽經》卷二。也就是說,未來之世,當經這個法道要滅盡的時候,世尊——釋迦世尊以慈悲哀湣的願力,讓這一部經,讓《無量壽經》能夠留住百歲,能夠留住百年,讓所有的眾生得遇此經的、遇到此經的,能夠隨己所願,能夠因為念佛而可以得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那我們說:持名念佛是要念哪一尊佛呢?持名念佛,有哪些佛可以念呢?或是說:持名念佛就只是單單的念一尊佛呢?其實持名念佛是可以念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薩的!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薩無量,因為有無量的世界,所以有無量的一切佛菩薩,所以持名念佛是可以念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薩。但是《無量壽經》裏面,因為持名念佛主要是以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和彌陀世尊的廣大願力來作為念佛法門的主幹,所以一般持名念佛都是以 彌陀世尊——持念 彌陀世尊的名號,來作持名念佛的依歸。這是因為淨土法門裏面有 彌陀世尊特別慈悲的大願力,所以特別強調持名念佛是念極樂世界,是念彌陀世尊的大願力,所以我們持名念佛最主要的主幹還是以念 彌陀世尊。
持名念佛有什麼殊勝的地方呢?持名念佛,我們如果老老實實地持名念佛,真心的相信,迴向發願求生極樂,彌陀世尊一定會來接引的。因為持名念佛不比其他法門差,持名念佛不但能夠因為你念佛的功德迴向求生極樂世界,能夠獲得彌陀世尊的加持,讓 彌陀世尊來接引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後,就能夠解脫於三界——相似於解脫於三界,雖然沒有辦法真正的達到解脫的境界,但是因為不必再輪迴生死,所以等於是相似於解脫的境界。所以這樣子的念佛法門,並不比其他的念佛法門差,不比其他的解脫法門差——因為其他的解脫法門必須要修定,必須要修慧;持名念佛可以透過佛菩薩的加持力,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橫出三界。因為橫出三界,能夠依相似解脫的功德免於生死輪迴之苦,直到究竟解脫。也就是仰仗著彌陀世尊,還有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的願力,還有佛菩薩應化身的度化,讓我們能夠依之修行,穩定的修行,直到究竟解脫。
所以說,持名念佛是「萬修萬人去」,也說就是永明延壽禪師說的:「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永明延壽禪師的意思就是說:如果有人沒有辦法在這一世親見自性彌陀——這個「無禪」的意思,不是說不相信禪門,不相信般若,不相信唯心淨土,而是說,如果這一世因為因緣不具足沒有辦法證入般若,沒有辦法證悟這個自性彌陀的話,但是你只要相信有淨土,一定能夠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也就是說如果能夠相信佛世尊的慈悲願力的話,每一個人,一萬人修行,一萬個人都能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以後,親見彌陀世尊,一定能夠明心見性,而後開悟大乘。
這裏面《蓮宗寶鑑》在這一部分說的很清楚:【蓋一切人力量有大少,機智有淺深,所以行業不等。上上根智人,直下自悟,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是彌陀,此則是如來無住無依最上乘境界,萬中無一也。】——《廬山蓮宗寶鑑》卷六。
這就是說我們人有心力的大小,有願力的大小,有定力的大小,大小都不一,而且聰明慧解各各不同,所行所修的淨業也不一樣。而上上根智的人,也就是說功夫知見具足,還有根性猛利的人直下自悟,就能夠明自本心、見自本性。這個就是自性彌陀,這個就是如來、無依、無住——無所住無所依的最上乘的境界。這一萬個人當中沒有一個人有辦法達到這樣子的程度。
《蓮宗寶鑑》裏面又講了這麼一句話:「其未能頓悟之人,須是諦信淨土,一心念佛漸次進修,仗阿彌陀佛願力攝持,自己一念真實下工… …,萬無失一也。」——《廬山蓮宗寶鑑》卷六
也就是說,如果根性不足,沒有辦法頓悟,沒有辦法在這一世能夠證悟般若、證悟自性彌陀,如果能夠真心的相信淨土——真心相信淨土就是:不是邊信邊狐疑,一下子相信,一下子又狐疑說「到底有沒有西方極樂世界?」——如果是能夠真心的相信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一心念佛按照次第的步步進修,然後仰仗著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的攝受、加持,自己一念真心的真實的下功夫,那一萬個人修行,一萬個人都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得見 彌陀世尊,然後能夠明心見性開悟。
這邊我們大概說明瞭念佛三昧的最主要的重點,我們下一集開始,將要真正的進入持名念佛。今天時間已經到了,祝各位色身康泰、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林俊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念佛法門-31-念佛三昧入門--資糧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31
念佛三昧入門--資糧
正文老師主講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從這一集開始,將要正式進入到念佛法門的正修行,也就是念佛三昧之入門與修證,也就是說如何從念佛法門來進入念佛三昧的修行法要。那我們在進入念佛三昧的修證次第之前,先來回顧一下前面幾位老師對於念佛法門之殊勝與方便的說明。
我們知道念佛法門,無論是要求生諸佛淨土,或者是要透過念佛來修學三昧、透過念佛來修學定力,都應該先具足三種資糧。具體哪三種資糧呢?就是要具足信、願、行!
那什麼叫作信呢?信就是要相信世尊講的法一定是真實的,也就是說世尊是真語者,是實語者,是不誑語者,所以世尊講的法一定是真實的。而且必須相信確實有一個極樂淨土——極樂淨土它是確實存在的,不是虛擬的,不是眾生所幻想出來的,它是彌陀世尊大悲願力所攝受所化現的淨土。那必須相信極樂世界真的是殊勝的,極樂世界是清淨的,極樂世界是莊嚴的,極樂世界有七寶池、八功德水,有金沙鋪地充滿其中,是非常殊勝莊嚴的;極樂世界從凡聖同居土,乃至於到方便有餘土,乃至於到實報莊嚴土,到彌陀世尊的常寂光淨土,都是殊勝清淨莊嚴的。
再來,必須相信 彌陀世尊的壽命是無量的,「彌陀世尊」,「阿彌陀佛」的意思就是無量光、無量壽。再來,必須相信 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個大願,阿彌陀佛不是只有這個第十八個願的這個持名往生,阿彌陀佛總共具足了四十八個大願;必須相信四十八大願,才能夠真正瞭解九品往生的道理。那這一部分我們在前面,我們正偉老師已經對於極樂世界的九品往生作了詳細的說明,我們這邊就不再作多餘的贅述。
那再來,必須相信念 阿彌陀佛必定可以生極樂世界,必須相信十方虛空有無量無數的佛世界,有無量無數的佛淨土。《阿彌陀經》裏面說,西方世界有無量無數的佛世界,東方世界、南方世界、北方世界乃至於下方世界,都有無量無數的佛世界,無量無數的佛淨土。所以必須要相信十方虛空有無量無數的佛世界,無量無數的佛淨土。
那再來,念佛應從脫離迷信,再來發起對於佛的仰信,對佛的敬仰來發起仰信,再來進入對於佛的信解,進入解信進而尋求證信,也就是尋求親證自性彌陀。這個就是念佛人從迷信一直到仰信,一直到解信,一直到證信,來相信佛世尊的慈悲願力。所以,【《華嚴經》雲:信為道元功德母,信能長養諸善根,信能超出眾魔路,信能得入三摩地… …,信能成就佛菩提。】——《廬山蓮宗寶鑑》卷五。也就是說,信是一切修道的根源,信是一切修道的功德之母,信能夠長養一切所有的善根,信能夠超出一切的魔障。因為信能夠入三摩地,能夠得念佛的定力,因為信能夠成就佛菩提,能夠明心見性,所以信是修學一切佛法的根本。由此可知信願行三資糧中,信是最重要的部分,是願與行的基礎。
那什麼是願呢?願在這邊我們所要說的最主要就是發起正願!那什麼叫作發起正願呢?發起正願的意思就是,眾生一般都有很多的願,譬如說愚癡眾生因為惡願、因為邪願來詛咒人,這個也是願,但是這個不是念佛人所應該要有的願,所以必須要遠離愚癡眾生詛咒人的惡願、詛咒人的邪願。而且必須遠離世俗人為自己求平安求利益的許願,而且必須遠離世人有為的善願——雖然是善願,但是因為它還是有為的善法,求人天福報。
而且必須遠離自己為了求解脫的小願——那小願雖然是攝屬於正願裏面,但是這個是自了漢為了要自求解脫所發的願。那菩薩是應該要發起菩薩的大願,那自了漢的小願就是為自己求生淨土以享受各種快樂的願,或是說發願「修行佛法以離苦得樂」的聲聞行者的願,這種聲聞心態的願,這個就是屬於小願;或是凡是為了自己所求,無論是「願念佛感應見彌陀世尊或釋迦世尊」,或「願我速登不退」,或「願我能解脫生死永不輪迴」,這些都是小願。這個都是為自己所求的願,不是菩薩行者所應該發的願,不是菩薩行者念佛時所應該發的願。
那菩薩行者念佛所應該發的大願,就是要為利樂眾生而發的大願,但是這個願雖然是為了要利樂眾生,雖然是大願,但是也必須要切實際,不可以打高空。譬如有人就發願說:「願代眾生受諸病苦!」結果修行的時候,搞得自己病懨懨的,不但自己沒有辦法修行,那更不用說要利樂眾生、要利益眾生了!所以發願的時候,一定要切實不可以打高空,那必須要衡量自己的能力去發願,然後努力的去實現。也就是說,你發的這個願,必須要能夠落實下來,能夠落實到你的身口意行上面,這樣子的願才是真正的菩薩行者所應該要發的願。所以初機念佛人應該從小願開始,如:「願我得生極樂世界受諸快樂,將來願意回到這裡來幫助眾生教他們念佛,也去極樂世界受諸快樂。」也就是說,「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也就是說,從極樂世界的快樂的景仰,慢慢的求生極樂世界,也進而教別人能夠來念佛求生極樂世界。
然後,發願必須以修行的次第步步的配合提升。也就是說,發願的過程必須慢慢的一步一步的往上提升。如:求從有相念佛,慢慢的轉進於無相念佛;慢慢無相念佛的功夫成就了以後,再從無相念佛轉進於體究念佛;那再從體究念佛,求進於入實相念佛。那這個過程必須一步一步的往上爬,必須慢慢的具足了念佛的這個功德,念佛的受用以後,從有相念佛慢慢的進入無相念佛,從無相念佛再進於體究念佛,從體究念佛再進入實相念佛,也就是說求明心見性。那這樣子不離三界而生生世世荷擔如來家業,這個就是自度度他、自利利他,這個是菩薩行者所要發的願,因為明心見性完了以後,就能夠荷擔如來家業,「自度度他,自利利他」。
如果不是這個樣的話,就是不離「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所以這個願不是菩薩行者所應該發的願,因為不離四相的願,基本上就是跟我見相應的願。那有些人可能求:「上品上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獲得彌陀世尊的加持以後,得了三明六通再迴入娑婆世界。」那這個願也是屬於菩薩行者的大願,因為他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度眾生所以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見彌陀世尊以後,具足道糧後趕快迴入娑婆世界,然後來利益眾生,所以這個願就是菩薩所應該發的大願。
那我們再來說:什麼是行呢?行就是說如何將念佛的修行落實於身口意行!而行又分為事行還有理行,那事行的部分,又分為三福淨業的修行,還有功夫行門的修行。
三福淨業就是:第一個,孝養父母、奉侍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個,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個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那這三個三福淨業裏面,我們說三歸依的部分,是以自性三寶為究竟歸依。所以很多人在談歸依,但是都忽略了自性三寶這一個部分,甚至於有的人甚至於否定了自性三寶。但是不管是出世三寶,或是住持三寶,都必須依著自性三寶的歸依,才能夠得到究竟的歸依,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以自性三寶為究竟歸依。所以如果歸依,不以自性三寶為歸依的話,這種歸依就不名為歸依。
那功夫的部分,功夫就是定力。我們很多人說:「為什麼念佛念很久,始終都不得力?」這個就是缺乏功夫!缺乏功夫就是只在嘴皮上唸佛,嘴巴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直唸,但是就沒有定力,因為沒有念到心坎裏面去。所以祖師說:「念佛不在嘴,參禪不在腿。」所以如果只是在嘴皮上唸佛的話,這樣子就沒有辦法成就念佛的功夫行門。所以功夫是念佛應該要具足的一個最重要的行門的部分,要修學念佛的功夫,就應當要先有信力,然後產生願力,有了願力以後才可能有功夫。那這個就是由動機來產生力量,有了力量才能修學念佛法門。
那我們再來談理行的另外一個部分,也就是說:第一個,植眾德本、廣結善緣、修除高慢。那這一部分,高慢的部分其實也包含了卑慢。也有的人說:「無相念佛、體究念佛,那個不是我們末法時代的眾生能夠去修學的!我們現在是末法,怎麼有辦法去修學這樣子的法?你們要修學那個法,你們自己去修啊!」這個就是卑慢!但是這個卑慢其實背後裏面就是隱藏著高慢——認為自己很行,認為所修學的念佛法門是唯一的,佛所說的念佛法門就是只有這一個念佛法門,所以因為這樣子產生了卑慢。第二,必須要建立定慧的知見,也就是說必須要知道:定力不是定境。再來就是必須要知道念佛的轉折,定力的本身是因為在動中所產生的,並不是因為產生定境的時候的一個境界相。所以定力的養成跟定境,它是迥然不同的。那在有這樣的知見以後,就知道念佛的過程,如何在持名念佛的每一個階段,知道如何轉折,知道從隨緣唸佛,一直到心念心聽、心念心憶,乃至於入到一行三昧裏面去。所以必須要具足定慧的知見。第三個,必須要深解第一義,也就是必須要瞭解生命的本源。生命的本源是什麼呢?生命的本源就是真如、真心、自性、彌陀、菩提、涅槃、佛性、如來藏,也就是《金剛經》中離於「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的這個心,離於四相的這一個心,這個心就是生命的本源,就是真如本際。所以必須要瞭解「眾生都有這個生命的本源、這個真如本際」,這樣才有辦法於理行上面真正的具足理行的功夫。
再來,我們說談到這個信願行如鼎的三足缺一不可。鼎的三足它必須要平均的發展,如果少了一根,或是說每一根腳它是不一樣長的話,那這個腳就站不穩的。所以我們在修學念佛法門累積資糧的過程中,信、還有願,還有行都是不能偏廢的。如果有了信,有了願,而沒有行,或行不得力的話,信力也會跟著衰弱,願力也會跟著衰弱。有信力,有願力,行門功夫的力量才會強;而功夫上手了,信力又更強了,願力也跟著更強了。所以信願行是互相影響,轉轉增上的:信願行因為有信,信力的增強,願力就跟著增強;願力的增強,行門的功夫就會跟著增強了;那行門的功夫增強了以後,相對的信力又再一度的跟著增強;信力再一度的增強以後,願力跟著增強。所以菩薩在修學念佛法門的過程裏面,雖然同樣都是在念佛,但是每一個人所念佛的層次是不一樣的。為什麼每一個人所念佛的層次是不一樣?為什麼每一個人所念佛的層次,能夠地地的增上、地地的轉上?就是信、願、行三者不斷地相互增長,不斷地相互的累積,能夠讓信力來增長願力,讓願力來增長功夫行門的力量,那進而再增加信力、願力,還有功夫行門的這個力量周而復始的不斷地往上升,所以能夠讓念佛的定力,讓念佛的功夫繼續的往前進。
所以我們說:信願行是修學念佛法門的基礎,無論是要求生諸佛淨土,或者是要透過念佛來修學三昧、來修學念佛的定力,都應該要具足這三種資糧。因為你要求生諸佛淨土,如果對諸佛淨土沒有信力的話,如何去相信有諸佛世界的淨土呢?如果對諸佛世界的淨土沒有相信的話,你怎麼會願意去對諸佛淨土——往生諸佛淨土來發願呢?如果沒有這個願力的話,怎麼可能會死心塌地的去修學念佛法門,去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淨土,乃至於諸佛世界的淨土?那如果沒有信願行的話,如何來修學念佛三昧,成就念佛的定力呢?因為你如果沒有信的話,沒有相信諸佛世界的淨土,沒有相信世尊所講的法是真實的,沒有相信 世尊說「極樂世界確實是有的」,沒有相信 世尊所說的「極樂世界真的是殊勝的!極樂世界真的是清淨!極樂世界真的是莊嚴的!」沒有相信世尊說「彌陀世尊的壽命是無量的」,沒有相信 世尊所說的「彌陀有四十八個大願」,也不相信有九品往生的這個世界,那也沒有相信念阿彌陀佛必定可以生極樂世界,那如何可能去修學?如何可能去發願?如何可能去死心塌地的去修學念佛法門呢?那怎麼可能去成就念佛三昧呢?因為這樣子的問題,所以我們必須要具足信願行三個資糧,因為信願行三個資糧就是我們修學佛法,要修學念佛法門最主要的道糧。所以《華嚴經》裏面才會說:「信為道元功德母,信能長養諸善根,信能超出眾魔路,信能得入三摩地… …,信能成就佛菩提。」所以我們說:信願行是成就念佛法門最主要的資糧。
我們今天時間已經到了,下一集開始,我們要跟各位分享念佛三昧。在這邊祝福各位:色身康泰,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林俊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目的的光
有目的的光
"你與上主的關係來自恩典的律法,而那也是自由的律法。
這意謂著你有權選擇所有的事物,包括你如何看待自己。
你是在光中被創造出來的,
在那兒,你開始了選擇的自由。
你基本和最初的選擇、你永久的選擇,
並不是在光明和黑暗之間作決定。
那太簡單了,因為,黑暗根本就是幻覺。
經由檢視光的本質,真正的選擇可以被揭示。
目前科學已確認了「光是無所不在的」,
這是所有古時候的先知都知道的。
光是巨大的能量,但是若沒有方向,它是散射的。
若是想把「光」轉化為創造物,
唯一必須做的事是:聚焦和導引。
既然光是無所不在的,它沒有對立面。
因此,黑暗並不存在,除非那一刻幻覺被認為是必要的。~p252
然而,在光之內有一個真正的選擇。
它可以散射在混亂隨機的排列中,
或是被聚焦和導引至創造性和有目的的展現。
撒旦(Lucifer)的傳說是這兩難困境的擬人化記憶:
靈魂的真正選擇並不是在光明與想像中的黑暗之間,
而是在「有目的的光(上主)」與「散射的光(撒旦)」之間作決定,
而散射的光是一切虛幻的基礎。
「光」尋求透過人類,以某種方式被釋放:
這方式可能是混亂或是被引導的創造模式。
你的靈魂是一個透鏡,
能引導光進入更大的整體,以及創造性的應用。
當你選擇這個途徑,你邁向圓滿之境,
並且與你的造物主再度合一。
當光被散射,而且沒有方向或目的時,生命變得困惑且空虛。
那時,陰影開始將形式與架構給予感知。
你的考驗就是這樣開始的。
“當一個人的光已經被散射,並且被用於無益的事物,
陰影便成為這情況裡的唯一定義。
於是,這個人開始探索黑暗,並且在其中尋求意義和力量。
陰影成為一種舒解,用來遠離刺眼的散射光,
而黑暗似乎成為一項可行的選擇。
在那情況下,
很容易相信黑暗與光從最初就是平等的,而且是對立的兩極。
你的考驗和求證在於你要花多少時間才能發現:
當你試圖規劃陰影,你將一事無成。
黑暗只是一種想像的世界,它的起因是與上主分離。
“在回歸光並且進入光的同時,
持續穩定的專注於展現你靈魂的目的,
這樣,便能獲得開悟與成功。
當你走在光中並且喜愛光明,
你會看見一個美妙和充滿榮光的世界。
你免於黑暗的幻覺,並且看清自己存在的真理。
萬物尊敬並服務那些追尋真理的人。
萬物向著你,並且為你而行動,
而你對於永恆的支持是覺知的。
你不再被無益的行為和表面的假象所愚弄。
你會以一種超越所有感官的洞察力看透正在經歷的事件與情境,
就如同我的祈禱文所作的結論:
「因為天國、力量、和永恆榮光都是?的。」
~摘自耶穌之鑰p252 p253 ~
Glenda本週靜心主題:
願我的光專注於我所尋求的美善


 

林俊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史丹利博士----靈性醫療 (上)

史丹利博士----靈性醫療 (上)

分類:身心靈

2010/10/26 23:42

最近在看同為潘定凱先生翻譯的史丹利博士----「靈性科學入門」(仍然是琉璃光所出版的), 受益良多, 因此想到兩年多前所看的以下文章, 分文三篇轉載出來提供給各位。

靈性醫療 (上)

(摘自琉璃光雜誌 2007/08-2007/11-2008/02) http://www.lapislazulilight.net/TradCh/magazine/200802/20080205.html

飛利浦.殷可醫生

潘定凱翻譯  謝美芳整理

殷可醫生是一位行醫超過 40 年的資深醫生,他從一九七二年開始便以史丹勒博士所創的人智學為主的醫學來幫人治病。今年 6 月,他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Crestone 為琉璃光的學員上了二個早上的課,以下便是他上課內容的摘要。

我 想說說我認為為了我們這個世界、這個時代,我們必需做的最重要的事。在我們要講人的免疫系統之前,我們必需先講一些基本的東西。我想先從為什麼我開始做我現在做的事情說起。在我高中及大學時,就想了解到底什麼是人類,所以我研究人類的生物學、生理學、醫學這類的學問,想要治療人類的疾病。當時我以為到醫學院讀書就能知道人類的秘密,但儘管我進入了美國知名的醫學院就讀,仍沒有學到人類之秘,只學到人類是一個複雜的機器。所以畢業成為醫生後,我仍繼續找尋,後來就找到了史丹勒博士的靈性科學,也找到了以人類靈性科學為基礎的醫學。

現 代醫學,這個被東西方都認為是獨一無二的醫療科學,是依據兩個假設為基礎。第一個是所謂的﹁物質主義﹂,物質主義是假設人的所有活動、人的能量、人的意識都是根據人身上的物質所產生的。第二個假設是﹁減化分解學﹂,這個假設是說,若要了解人類的活動及各種功能,一定要把人類分解、解剖到小零件的層次才有辦法了解,所以你分解到細胞及分子的層次,因為是由小的東西來控制大的東西。減化分解學認為身體是由細胞及分子來控制,﹁因為下面︵最低等︶的是這樣,所以上面 ︵最高等︶的也是這樣。﹂雖然在這之前有很多理論支援這種新的理論,但是這兩種假設在歷史上的時間並不長,在西方只有四、五百年。這些理論與現代的科學革命如伽利略、牛頓等人的理論同時產生,而且越演越烈。但這些假設並沒有被証明,科學家也不想去証明,因為現代科學的想法除了用物質化及減化論去思考之外,沒有其它的思考方法去想世界上的所有事情。

我們受到這些學說的影響非常大,學校也教我們,我們是由DNA、 分子、細胞等來決定我們,於是許多人都會認為是我們的身體、肉身讓所有的事情發生,我們的思想、感受、意志也都是由身體產生的。但事實上是,我們人的身體 就像小提琴一樣只是一個樂器,小提琴是一個能夠演奏出美妙音樂的樂器,可是如果壞了,就沒辦法演奏出音樂。如果小提琴設計的很好,就可以演奏出美妙的音樂。但是就算你把小提琴分解到木頭最小的分子,你也找不到音樂。所以就好像小提琴自己沒辦法演奏音樂一樣,我們的肉體也一樣沒辦法自己有思想、感受和意志。小提琴必需要由有知識和技巧的音樂家來演奏,我們的肉身則是由我們知識、技能所在的、更高等的體來操控的。

正 如米契爾. 梅 博士在星期一上課時所說:﹁康復力是來自氣體,氣體能康復肉體。﹂氣體也可以稱為生命體,我認為中國古代所說的氣和現在所說的氣體應該很相似。所謂康復是來自靈性體、靈魂,在上層指導氣體來治療我們的肉體。我們的思想、感受、意志都是從靈性體、靈魂及氣體這三個較高層次的體往下進入肉體展現的。肉體本身其實只像個屍體,當我們死了,氣體離開肉體時就是屍體。但現代大部分的科學家則認為,是由我們的肉體產生了想法、感受、意志、康復及意識。所以你現在知道了一些你以前不知道的事。其實所有的科學家也都知道這個事實,只是他們只有在睡覺時才知道這件事。因為在睡覺時,我們的靈性體及靈魂由身體裏像呼吸一樣出去,在靈性世界待上幾個小時,真正躺在床上的是我們的氣體和肉體。在睡覺時,我們的靈性體和靈魂在靈性世界裏是很忙碌的,有時候,這些忙碌的 活動就會反映在我們的夢裏面。在睡夢中,即使是最物質化、減化的科學家也會體驗到靈性世界。當科學家醒來,靈性體和靈魂回到肉體和氣體,他們也完全忘記他們在靈性世界中待過。我也和他們一樣,忘記了,大部分的人醒來時都忘記了。

當我們醒來之後,靈性體和靈魂回到肉體和氣體,就沒辦法維持他們原來在靈性世界時這麼強的力量。忘記的原因是因為靈性體和靈魂回到肉體時,非常深的進入到我們的腦及肉體之內,而完全的被我們的肉體和氣體強烈的物質力量壓制住了。會有物質主義和減化主義,就是因為我們投生的太深入到肉體及腦裏,靈性和靈魂的知識及力量,沒有辦法在身體和腦中展現出來。但這並不是遠久以來都是如此,而是現今的人類都投生的太深入到肉體之內,這是人類現代的命運。

所以正確及建康的靈性修持就是要漸漸的將我們的氣體從肉體中解放出來,當我們的氣體能從肉體中解放出來,它就能看到、了解到靈性、靈魂及宇宙的本質。十九世紀的美國人亨利.大衛.梭羅說:﹁我從來沒看過一個人真正是醒著的,叫我如何誠心看著他呢?﹂就像 梅 博士說的,我們有一個真我及一個個人的自我︵小我︶, 大部分的時間我們都是活在自我︵小我︶裏。真正的覺醒就是我們的靈性和宇宙的靈性相連在一起,但在同時我們的靈性也要和地球上的一切相連在一起,我們的靈性要能完全控制由我們肉體所產生的各種低層次的力量。有時候我們需要大的震驚或大打擊才能覺醒,一場嚴重的疾病或意外可以鬆動我們的肉體和氣體之間緊密的連接, 梅 博士的情形就是如此。通常這是很艱難、痛苦的,但長遠來看這是一種祝福,這種祝福是我們的命運或業力帶領我們覺醒的方式,但是因為太痛苦了,我們是不會願意自己選擇這條路的。

現代的科學不了解現代人類的意識和古代人類的意識不太一樣了。我們今天對這個世界的感受、感覺和五千年前我們祖先的感受、感覺是不同的。在這過去的五千年,人類的意識有很大的改變。在印度教的傳統,這段時期稱為黑暗時期︵或末法時期︶,是一段五千年的黑暗期。我是由研究史丹勒的文獻中了解到黑暗時期。根據史丹勒的說法,黑暗時期是在西元前三一0一年開始,西元一八九九年結束,在這段時間,人類的心志沉入了物質主義中。史丹勒說在黑暗時期結束之前,靈界不淮他把靈界的知識告訴大家,所以他在一九00年之後才開始教學。他出來教學的任務是要幫助人類離開物質化低沉的境界。但是五千年來都是往下走,要把它扭轉過來是很不容易的,所以現在有一股很強的力量要繼續往下走,往上走和往下走的力量就造成一種緊張的情勢。

在黑暗時期之前及剛開始的時候,人類在天地間生活的方式和現在是非常不同的。那時候的人類很自然的就很靈性,很自然的就有天眼。我們以前投生的時候,本來就都有天眼通。那時候,靈界的力量非常強大,深深的影響著我們,我們不是那麼深層的投生進入到我們的肉體。我們的靈性和靈魂不是很深入我們的肉體,大部分是生活在肉體之外,在靈性的世界之中,我們可以說是輕輕的走在地球上。那時候的力量主要是在靈性的世界,地球對我們的影響力並不大。那是古代。在今日,地球的力量比以前強多了,人類也深深的投生到肉體之內,靈性世界的力量也不像以前那麼強。今日的我們是很自然的比較地球化、物質化。在今日,統治的力量不是來自靈界,而是在人類的靈性中。這也是為什麼黑暗時期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是必需的,因為可以讓人類的靈性完全的自在。也許在政治上來講,不是完全的自由,但我們可以很自由的想我們想要想的事情,我們有思想的自由,有選擇的自由。在古代,人類完全由靈界來指導,所以人類不是那麼的自由。我們要自由就要受到和靈界分離的痛苦。現在我們有選擇的權利,我們可以選擇往上走,重新和靈界相連,也可以選擇往下走,更物質化。

以物質化及減化主義為主的現代科學想要往下走。史丹勒的靈性科學是要人類重新與靈界相連,往上走。往下走帶人類走向毀滅環境、毀滅地球,因為我們已不把地球當成一個和我們相連的生命來愛它。在古代的人們是不可能不把地球當成一個與我們有關的生命體來愛它。往下走代表了人類對地球及環境的毀滅,也代表了人類對地球執著的力量。往上走的力量是讓人類能夠很均衡的活在靈界和地球之間。往下走的力量要不就是否認靈界的存在,要不就是說靈界存在的目的是要讓我們變得更富有。

以上 我所說的及我將要說的,是依據我個人對史丹勒靈性科學的了解及我個人四十年行醫的經驗。史丹勒所講的靈性科學是根據他個人在靈界的研究,而不是依據古人所傳下的智慧,但通常都可以確認古代所傳下的智慧是正確的。靈性科學或人智學是一種科學,因為它的成立是依據觀察及思考。史丹勒的觀察力及想法是非常先進的。他說一個健康心志的人只要經過練習,就可以接收到靈界的訊息而成為天眼通。但是有二種天眼。一種天眼是我們前世投生的時候或在那之前就有的。即使在今天,也有一些人天生即具有這種古時候的天眼,我們可以稱為這是一種古代既有的天眼。在進化的過程中,我們愈用理性、邏輯、獨立的思考方式,就愈失去古代的那種天眼能力。這種古代既有的天眼對我們並沒有什麼幫助,甚至會引導我們往錯誤的方向。史丹勒就說過,在靈界就像在物質世界一樣,常常會犯很多錯誤。

黑暗時期的目的就是讓人類能發展出理性、邏輯、獨立、自由的思考,這種思考是由我們的靈性所指導,但卻是以我們人的腦及身體為基礎。如果不只是以我們人的腦及身體為基礎而且是被我們的腦及身體所指導的話,那就會變成所謂的物質化思想。但是這種邏輯、理性及科學的思考不一定要是物質化及減化的。如果我們要有一個正確、健康的靈性及靈魂的進化,我們需要加強及轉化我們的思考成為理性、科學性的思考,我們也必需將我們的想法從被身體及被腦抓的很緊的狀態下釋放出來。

如果我們的思考不是以肉體的腦為主,而是以氣體的腦為主,那就會充滿想像力。

如果我們的思考是以氣體的心為主,則這是一種啟發性的思考。

如果我們的思考是以腹部的氣體之火為主,那我們就會有很強的直覺力。

所以我們是用全身在思考,並不是只有腦在思考。如果我們的思考有腦的想像力、心的啟發力及腹部的直覺力,則我們就可以有正確及健康的天眼。一個健康的天眼必備的基礎是要有理性、敏銳及有洞察力的邏輯式思維 - 用我們頭上的腦,但由我們靈性來指導它。所以史丹勒所講的靈性科學是一條知識的修道之路。他常說如果我們對靈性無所了解的話,我們是無法知道如何讓地球更健康、環境更好的。美國強生總統曾說:﹁做正確的事情不是我們的問題,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才是問題。﹂如果你的知識不包括靈性在內的話,是沒辦法解決任何現實問題的。

啟發健康的天眼還有一個必備條件,那就是在靈性知識的修持上,每往前走一步,我們對道德的增長就需要往前走三步。因為靈性的發展是修持我們的靈魂,讓它變得更好。當我們煉金時,我們將金子粹取出來,剩下的便是雜質。當我們內在發展出一個更強、更亮的光時,我們也會造出一個更黑的影子。我們要準備好,對我們所釋放出來的黑暗能夠作主。

在 古代 印度的 教授師們提到了矇矓如面紗的幻境,這種所謂的如面紗後的矇矓幻境,就是我們感官感知的境界,也就是大家所感受到的正常現實世界。但是他們說我們所認為的這個現實世界其實是一種幻境,真實的世界其實是在矇矓幻境之後的靈界。在古代,師父們帶領學生做這種靈性的修持,這條路叫做啟蒙之路。在這條通往覺悟的路上,有預先設定好固定的修持方法,就是通往靈界的知識之路。最後的一步就是我們打破矇矓的幻境,進入靈界。要超越這一步,學生的靈體要從肉體裏出來,但不是睡著的。每天晚上睡覺時,我們的靈體會從肉體裏出來,但是我們不記得。當我們打破矇矓的幻境,我執體、靈體和整個靈界相融在一起,這才是我們真正的家。當靈體擴展、融入整個靈界之中,這段過程會讓學生感覺到一種大樂,無法形容的愛。這種是古代,特別是東方的啟蒙方法,是以對世界的愛為基礎,對世界生出一種更大的愛。

在 歷史上的某個時期,我相信是在黑暗時期開始後,史丹勒說 東方的 老師會到西方來教另一種屬於比較內在的啟蒙方式。此時學生所面對的是在他本身靈魂之內的一種內在的面紗,這種內在的面紗是我們的意識、記憶、想法和感覺的內在限制。史丹勒稱之為記憶的鏡子,因為它像鏡子一樣反射給你看,但你看不到鏡子的後面。在那鏡子後面是我們沒有意識的靈魂生命的黑暗面,如古代哲學家弗洛依德、汪格等所提到的那些沒有意識體的衝動、推進力。在黑暗時期講的這條修行之路,就是指導學生打破他的內在界限,記憶的鏡子,這種由意識、記憶、想法和感覺所造成的鏡射狀態的境界。在他打破這個界限的時候,他的靈性體或意識體並沒有擴展,反而是收縮了。他不會感受到所謂的大樂或愛,而是感受到無法形容的恐懼。老師幫助學生能夠面對這種恐懼、征服這種恐懼。如此做就讓學生的靈性體收縮、更堅強。我們現代人所走的啟蒙之路就是這樣的一條路,這條路讓我們自己面對、征服我們靈魂恐怖黑暗的那一面。當我們征服靈魂黑暗的那一面,不但會幫助我們康復自己,也會幫助我們康復整個世界的疾病。這種我們的意識很難接觸到、藏的很深的靈魂黑暗面,是所有人類的疾病之源,也是所有社會性疾病的源頭。

在 西方,如果大家都遵循這條路修到最後,就會達到一種真正的靈性科學的境界,就像史丹勒所倡導的靈性科學。但在西方歷史上某個時期,這些沒有在歷史上留名、幕後的靈性老師,失去了他們的勇氣,或者力量衰退了。這些存在人類靈性體內在、黑暗層面中的靈性知識寶藏就被遺失了。在很多的傳奇故事中,用龍看管著寶藏來表達這種情形。龍所住的洞穴就是我們沒有意識的靈魂,龍所保護的寶藏就是我們在靈魂黑暗面中的寶藏。其它的文化將之稱為﹁業關的守護神﹂。本來我們可以有一個非常健康的文化,但是因為這些老師們失去了這種一直走到最後,把黑暗裏的寶物拿出來的勇氣及力量,造成我們現在這種物質化、毀滅性的文化,所以現在西方文化發展出所謂的物質化、減化式的科學,而不是靈性科學。統領控制全世界的現代科學,否認了人類內在靈性的事實,也否認了外在宇宙的靈性。史丹勒說靈性科學的目的就是要把人類的靈性與宇宙的靈性相連在一起。但是現在的科學沒辦法否認我們內在的恐懼,這種恐懼仍無意識的活在現代的科學之內,最強的恐懼表現是在現代的醫學之內。如今,控制全世界的現代醫學,完全是以恐懼為基礎的,是對疾病真義無知的恐懼,是對疾病及死亡根源無明的恐懼。誠如一位西藏的醫生所說:﹁所有的疾病有三個原因,第一個是無明,第二個是執著,第三個是缺乏愛。﹂史丹勒的靈性科學,不僅是內在的修行之路,也是外在的修行之路,它的基礎是對世界的愛,是要對世界及人類全然徹底的了解,目的是要為世界及其他人類服務。

我想以下面的詩來結束今天的課程:

要找尋真正實實在在的生命

但在找尋中不要矇蔽了自己,令你見不到運作於生命中的靈性。

要找尋靈性,但對靈性不要有貪慾 ,

對靈性也不要有執著

在找尋中要讓你能在物質化世界的平常生活中,無私的運用它。

引用古代的話:

「靈性所在之處必有物質,

物質所在之處必有靈性。」

在找尋中你告訴自己「我們會在靈性之光的照耀下,

在物質界中行一切事,這靈性之光會照亮及溫暖我們在人間所行的一切。」

(第一天上課結束,下期待續)


 

 

林俊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靈彩繪(3)...9/27
這星期...上課主題是"轉念"...
老師問:你們是否曾遇過很倒楣的事?在當下,你們會怎麼想呢?
我想...大部份的人一開始的反應應該都是:我怎麼那麼衰啊...吧
而老師要我們善用:還好,我....的句子來轉念...
消融負面情緒...保持樂觀態度向前行...
你的意念創造你的實相..."心想事成"這句話一點也不假喲...
試想...我們常被一件不順遂的事給起了個頭,擾亂平靜的情緒...
爾後...當然無法再以理智跟平常心去處理接下來的挑戰或問題...
而導致第二件事處理不當引起的心煩...
然後一再延伸...第三件事...第四件事...所以...就產生了:我今天一整天都好衰哦...的念頭囉...
反之..."祕密"或"吸引力法則"談的應該就是教人運用正向力量達到"心想事成"吧...
接下來是我的作品:
來段靜心冥想後...
所畫出的3幅圖...
故事:在經過自然界中..風(龍捲風),火(火堆),水等天災的洗禮之後,一隻新生命破殼而出...代表重生
描繪出自己的手...
並想想...
我的這雙手...平日都做些什麼,想利用它們做什麼...我的這幅圖畫取名叫"撫慰人心的手"...
希望將愛傳達給需要幫助,需要愛的人...(有同學竟然以為我在畫"孕婦"...我就是不會畫嘛..哇哇...
再描繪出自己的腳...名叫"走向人生光明之腳"...
雖然走過人生中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
有時開懷大笑,有時又悲傷哭泣...
有時如海水般平靜,有時又如雜草叢生般心煩意亂...
仍帶著信心腳踏實地的...一步步邁向屬於我,人生的光明旅程...
聽著禪修音樂...
開始一圈圈的畫著圓...
直到圖中有畫面浮出或憑直覺將景象畫出來...
這代表著目前渴望的想法...
我的畫:渴望有人帶領我...喚醒內在的童真...玩樂,開心,滿足,樂天....
課程最後...來個"愛的抱抱"...
完美ending...
下課...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FQSRsq.HFR5GuN7pgSw-/article?mid=2091


 

林俊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與視障朋友就業自我探索課程之約


透過 高雄張 老師中心的推荐接下了盲人福利協進會
所辦理的就業與自我探索的課程

ㄧ開始其實是戰戰兢兢的,不知道用什麼樣的教學方
式可以真正協助到這些朋友,後來決定用感恩心與平
等心來與這些學員互動,在準備課程的冥想中一個念
頭閃過,在這世界上如果需要ㄧ定比例的人來扮演盲
人的角色,因為有這些朋友純潔的靈魂願意接下這重
責大任,所以你我才不需要扮演這樣的角色,他們代替
我們承受不方便,承受種種的磨難,所以我不認為要用
弱勢族群來看待他們,在靈魂的層面上他們已是高度
進化的靈魂了,所以我想我得帶著感恩的心來設計這
樣的課程,當我們協助他們時要帶著回饋的心,而
不是資源的給予者!

課程的目的是要讓學員們都能了解到在有限肉體內
的無限潛能,我也相信當上帝關了一扇門閉會開另一
扇窗,雖然這些朋友們視力上能力不好但我相信在他
們每一個人身上會有另一個感官功能是更棒的.
其實在世界上有很多視力正常的人卻看不見真實、
有很多號稱正常的人卻處處恐懼、天天害怕。而在
授課的幾個禮拜中我看到了盲人朋友努力適應生活
面對挑戰的勇氣其實是比正常人更正常呢!








履歷面試面面觀
桌上黃色的捲軸是麵是可能被問到的問題,每個學員都要扮演面試者被問問題,也可以過過當主管的尹扮演主考官來考驗面試者.大家都挫壘等!
這位穿白襯衫的同學,演主管也演的太像了吧!
求職者不卑不亢流利的回答,錄用了啦!

 

林俊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靈彩繪第二堂課~學員分享
心靈彩繪第二堂課...
一開始...先來段靜心冥想
...讓心沈澱,讓大腦休息...
接著...閉上雙眼...播放三段不同的音樂...畫三幅圖畫...
第一張...用左手挑一支臘筆...隨著音樂任意塗鴉...
第二張...用右手挑一支臘筆...隨著音樂任意塗鴉...
第三張...雙手各挑一支臘筆...兩手同時隨著音樂任意塗鴉...完成後張開眼睛...將這三張畫補上一些線條而成為有意義的畫...
並為它們取名...再將其按照順序編成一段故事
以下是我的畫作...
我的故事:
人與人(尤其是所愛的人)相處,有時就像暴風雨
般...
會有爭執,情緒...
有時...為了迎合對方,維持和平而放下自我,選擇退讓,甚至?牲...久而久之覺得自己變成假人(傀儡),不斷地表現出對方想要的樣子...我亦非我...
而這一切的一切...只因心中永不放棄渴望相愛
的純真之心...(我想...當畫與故事展現出來時...不需老師教導與解釋了吧...
緊接著...老師要我們畫出一幅"最醜的畫"...
大家似乎思考了半晌才開始動手...這是我的畫...夠醜吧??
而構思是一位小小孩...
大人眼中最醜的小孩...
遊戲得髒兮兮,臭氣沖天,傷痕累累,卻又一副開心的模樣...(如果爸爸媽媽看到應該會瘋掉吧??
雖然我認為最醜的小孩...卻為它加了但書...我的內在孩童渴望像他一樣...探索世界,開心玩樂...
而其他同學們有的畫印象派,有的畫抽象畫,有的畫我認為還蠻可愛的畫,甚至有的還將紙用水彩筆隨意戳了幾個洞...整張紙破破爛爛的...太~太~另類了吧...
各自分享完自己的畫作...
再將全部的畫集中在場地中央...
然後老師要我們再欣賞一次...
如果有人認為某幅畫其實還可以找得出美麗之處的..並非最醜的便可拿起來...
結果...大家的畫一一被挑起...沒有公認第一名所謂"最醜的畫"...這代表什麼呢...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謙虛"...
所以價值觀中...
自己的永遠是最不好的...
但在別人眼中...
似乎並不是那麼一無是處...還是找得出自己的風格與優點...
所以...接受每個人都是獨特的...肯定自己的價值...也欣賞他人的獨一無二...
最後...有趣的來囉...
請看以下的六格圖形...
請你補上線條成為六幅畫...共為每幅畫取名...
畫好了嗎??
要揭曉答案囉...




以我的畫作來解釋...
右上圖代表自己...熱情
左上圖代表另一半(配偶)...純真
右中圖代表事業...融合
左中圖代表愛情觀...對立
右下圖代表家庭...開啟
左下圖代表性...光環
哈哈...我覺得蠻好玩地...好像也有點準確度啦...各位可以玩玩看哦...
課後分享:
當自己是當事者,而別人給予我們忠告或建議時...
我們未必能完全吸收,接納...
但我們若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角色在聆聽別人的想法或故事時...
反而...?~~~豁然開朗...是啊...沒錯啊...有道理啊...世界沒那麼糟啊...呵呵...
下課...
老師的叮嚀

心靈彩繪的效果需配合冥想的能量,團體的
分享,情境塑造及音樂的引導才較能產生
頓悟的效果喔!
歡迎加入我們的行列!
 

 

林俊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